今年,天津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取得初步成效。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人才集聚的主阵地,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 行动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各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天开园建设等方面出招发力,取得了一系列闪亮的成绩,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人物。日前,“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主题采访高校行活动正式启动,记者将深入本市多所高校,挖掘其中的亮点和成绩。
“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主题采访高校行活动首站来到天津大学。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作为本市高等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一段时间以来,天津大学在人才培养举措、科研突破成果、科创体制机制三方面呈现十分耀眼的“新”特点。天津大学的“三新”亮点和“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呈现出强烈的同频共振效应,展示了高校与地方双向奔赴的美好一幕。
“新”举措回应时代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呼唤
拔尖创新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关键点之一。作为一所顶尖工科强校,天津大学在回应这一时代呼唤时,用新的人才培养举措给出了“天大答案”。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2023年秋季学期起,天津大学全面启用202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并启动“领航计划”。该计划聚焦学生发展的五个维度,即思想引领、全人培养、强基固本、能力提升、卓越发展。据介绍,该计划以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为引领,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互融互通的课程体系,完善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成果荣获2022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本科特等奖,这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领域的最高荣誉。天津大学正在引领中国新工科教育改革方向。目前,天津大学正在大力推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先后发布了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的1.0版和2.0版,通过深化新工科建设,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将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
科研突破成果“新”得让人精神振奋
在天津大学实验室的参观过程中,科研成果的介绍让人眼花缭乱,科幻与现实交织,科研突破成果新得让人精神振奋。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团队开发的脑机接口核心算法,在传输速度、微弱信号采集以及大指令集方面创造了三项无创脑机交互性能指标的世界纪录;与中国航天员中心合作设计开发的空间站在轨脑机交互技术装备,成功完成国际首次脑机交互空间适应性测试;创新研发的全球首台适用于全肢体中风康复的“纯意念控制”人工神经机器人系统“神工—神机”(“神工一号”)通过CFDA检测;研制的脑控“灵犀指”和“神工—神甲”外骨骼机器人系统,主要性能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学团队将10幅精选的敦煌壁画存入DNA中,并通过加速老化等实验,发现这些壁画信息在常温下可保存千年,在9.4℃下可保存两万年。“如果在合适的温度等条件下,保存千万年也是可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副校长元英进说。超快激光研究室带头人、精仪学院教授胡明列带来世界前沿科研成果:自飞秒激光技术诞生至今,他所在的超快激光研究室始终与国际同步,一直走在飞秒激光技术的最前沿。对于团队带来的基于飞秒微纳加工的玻璃焊接应用项目,胡明列表示:“未来如果这项技术能大面积推